国立昌原大学科研成果发表

国立昌原大学全球尖端科学技术学院(GAST)李学融教授研究团队取得重要科研突破,其关于海水鱼淡水循环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 RAS)中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与氮循环机制的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Aquaculture》(影响因子3.9,JCR排名前7.6%,位列Marine & Freshwater Biology领域第9/119)。该研究成果于28日正式发布。

这项研究由吴承允教授团队主导,在国立水产科学研究院的鼎力支持下,联合国立水产科学研究院先进养殖实证中心与庆南生命港抗衰老核心研究中心共同开展。研究团队通过为期8周的精细监测,以周为单位系统追踪了养殖水体理化性质演变、微生物群落动态以及氮氧化菌群的消长规律。

研究创新性地采用新一代测序技术(NGS)结合人工智能分析方法,首次揭示氨氮浓度作为氮化过程的标志性指标,是决定淡水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的关键驱动因子。研究发现,微生物接种后的第三周出现显著转折: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呈现指数级增长,系统从"适应期"(adjustment phase)向"稳定期"(stabilization phase)实现关键性转变。这一生态拐点的出现伴随着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的显著提升和β多样性结构的根本性重构,且这些变化与氮化合物浓度梯度呈现高度相关性。

国立昌原大学许承允教授强调:"循环养殖系统的氮代谢效能与初始微生物群落构成存在显著的生态耦合关系。准确把握系统启动阶段这种微妙的生态相变,对保障养殖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生态稳定性具有决定性意义。"研究团队进一步指出:"本项研究建立了基于微生物组动态的水质调控时序模型,其构建的数据库和理论框架可为水产养殖业的精准化管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该研究不仅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微生物调控提供了理论支撑,更创新性地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组学分析相结合,为水产养殖业的智能化发展开辟了新路径。研究成果预期将显著提升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稳定性和产出效率,对推动绿色水产养殖技术革新具有重要实践价值。